似游戏

媒体:预制菜进校园不是一件小事 进校园更不必急在一时

网络整理

  开学伊始,预制菜进校园(特别是进入中小学校)的话题成为社会焦点,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焦虑:孩子们长期食用预制菜,安全吗?营养健康有保障吗?

  预制菜作为新兴消费品,被职能部门赋予扩大餐饮服务消费、提振社会消费的重任,也成为很多地方争相发展的产业。不能对预制菜搞污名化,从而丧失行业发展机会,但是,这并不等同于预制菜进入校园的必要性。

  首先,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预制菜,一般都是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,理论上是“安全”的,在微生物、食品添加剂等指标上是合格的。但是,预制菜前期加工过程中的确会导致营养成分流失,其口味、色泽也很难说达到了现炒菜肴的水准。

  特别是要认识到,预制菜进食堂——进入中小学的食堂——不是件小事,它意味着对于相当多数的孩子来说,将天天吃预制菜,一吃就要吃几年,而且是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不得不接受预制菜作为重要营养来源。

  预制菜作为一项新兴工业化食品进入校园,应该有一个审慎的态度,对于未成年人的食物更应该有一个审慎的态度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,对“最柔软的群体”的食品安全应该保持更高的标准。而且,预制菜作为深加工食品,很难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食品,而国家教育部等发布的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明确要求:“中小学、幼儿园应当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”。

  其次,预制菜有其优点,出餐快,便于管理,对出餐环境、出餐人员的要求低。选择预制菜,学校食堂、配餐中心选择热一热、烫一烫就行,降低了自身的运营成本,降低了管理风险,像之前频频发生的食堂污水横流、“指鼠为鸭”等问题会大幅减少。但是,是不是化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,就得选择预制菜呢?校园食堂安全和预制菜之间,不应该是单选题,何况很多时候也没有给家长、学生选择的机会。

  第三,学生作为消费者,对预制菜的知情权、选择权,应该得到充分保障。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,默认餐饮、食堂提供的就是现炒现做的食物,这种交易习惯本身也受《消保法》《民法典》的保护。但是,很多饭店、校园食堂并没有主动明示、告知是预制菜,甚至还多多少少地在藏着掖着,这显然影响到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学生、家长有权事先知晓、事中选择学校提供的预制菜,而不是现在一些地方搞的那样“先上马、后告知”甚至“先上马,不告知”,不能用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损害学生选择说不的权利。

  不必对预制菜杯弓蛇影、以讹传讹,但是,上班族点外卖点到预制菜,和未成年学生长期吃食堂的预制菜,其健康影响不能等量齐观。有必要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正当性、必要性、长久安全性做出全面评估,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,如果预制菜真是未来趋势,进校园更不必急在一时。

标签: 媒体:预制菜进校园不是一件小事